不同的空間
邱:
我先從文章的鋪陳開始,首先是對十九世紀的討論,傅科認為十九世紀崇尚的是歷史科學或時間概念,就像他文章所說的“人們在體驗時間開始的過程中自我開展偉大的生命"
而十九頁中,傅柯談到當今的時代是一個時空的時代,是並列的時代、共存的時代,而這是一種局部化的空間。
在文章的二十頁,傅科描述到中世紀的空間是一個被切割,比如神聖場所相對於世俗場所,但在伽利略的革命中,不只發現地球是繞著太陽旋轉,同時也開展出無限可能-一種非切割的概念,中世紀所相信的空間概念被伽利略所解決了,空間是整體運動的一個位置,空間是處在不斷運動的環境之中。傅柯認為從伽利略開始綿延的空間概念取代了切割的空間,而在今天我們的時代位所則取代綿延。
位所的概念是一種網狀的形式,重新去定義各個點,並不同於中世紀切割的空間概念,在二十一頁第二段中,傅柯提到“總之我認為今天人們關注空間超過對時間的關注”空間的組成重新分配時間,在空間底下,時間就像其他元素一樣被安置其中。
到目前大致上是從中世紀開始,到伽利略的空間概念再到新定義的空間分佈的狀態,比如說像中世紀的神聖場所,是去區別各種空間的獨立性,互相沒有關聯,比如說天堂跟地獄、市鎮場所跟鄉村,而在位所的概念下空間跟空間則是重新再做一個可能的關聯,是一個網絡的時代,傅柯像是預測了未來空間的走向。伽利略對於空間的提議基本上是去中世紀神聖化的特質,讓空間回歸到更基本的單位,當代人則繼續完成伽利略所留下的去神聖的任務,但不是去上帝,而是純粹去除對於空間的另一種偏見,例如諸多的對立,雖然這種關係在我們這個社會仍然存在。
傅科對於空間的概念不會是停留在去除偏見,這篇文章大篇幅提到“異位”,異位可以被說成一種空間的關係的網絡,他以烏托邦的例子做對照,異位的概念不同於烏托邦,異位是一個真實的場景,他舉了一個鏡子的例子:鏡子所呈現的是一個烏托邦的場景,是一個沒有場所的場所,我去照境子的時候看到自己處在那不真實的地方,而鏡子本身是存在的,我是存在一個虛構的地方,鏡子也許就是一個異位,異位跟烏托邦關係是相反的。
異位具有什麼特別的意義,鏡子的例子說明了在生活之中,異位是生活跟神話兩種特性下的產物。
異位的特性:
第一個特性:在多元文化的架構下他就能夠成為一個異位,傅科強調要從形式變化上去區分不同的文化,異位不只一種樣式。
第二個特性:在同一個民族或不同民族所處相對不變的社會就是一種異位。例如東西方互看就是一種異位,雙方所處相對不變的社會共存在同一個時空,他舉公墓的例子,在二十四頁的中間,公墓所埋葬的人是不同的年代背景,但死後葬在同一個地方。十八世紀末公墓對於空間特性有一種改變,公墓原本是安排在市中心,在啟蒙時代崇尚科學,則更重視身體,所以十九世紀之後每個人都有一個位置並移到城市的邊緣。
第三個特性:他們認為異位本身包含不相容的空間場所在其中,舞台同時包含各種不同的場景被安排在其中,場景跟場景是互相被隔離的,電影院基本上是二維的空間透過螢幕製造一個三維的空間,就像是一個異位的例子。異位基本上就是一個真實的空間,花園本身囊括很多涵意在裡面,如波斯的花園本身是一個神聖的空間,展現了世界的四方,花園本身除了是在真實的架構之下,在各個民族或地點他所擁有的對空間的情節又不相同,還有像地毯就像是流動的花園,同時就像是世界最小的部分同時也就是包含整個世界,透過地毯去描述一種更寬闊的場域,我得到了地毯我就得到了宇宙,由此才有我們的動物園。
第四個特性:空間與時間的關係為對稱不可分的要素,異時與異位,當人們處在與傳統的時間觀念決裂的時候異位才會發揮作用,異時則是不同時間被交錯在一起,傅科舉博物館跟圖書館的例子,不同時間不同文化被封閉在一個場所裡,這個場所就可處在時間之外。在二十六頁中,狂歡形式類似慶典是短暫式的,當我們在當下也許可以看到各種不同的東西匯集在那個地方,而新的時間的異位,例如渡假村,波利尼西亞人的傳統部落開放給現代人去旅行,他們有他們的文化背景是長久的,但當現代人過去這個原始部落且共同生活,暫時性與永久性時間被混合在一起。
第五個特性:各種不同的異位是一個開放又封閉的系統,傅科舉兵營跟監獄的例子,異位表面上是開放的但是其實是假象,場所本身就排斥外來者,在二十六頁下面那一段中,比如說像是巴西或南美的大農場,路人有權進入房子,但是他們卻不是真正被邀請的賓客,美國汽車旅館中車子就是你的房間 在你的車上睡上一晚隱密性是被保護的,但並不是對外開放。
第六個特性:空間的兩極,殖民地透過安排與設計比如像人民公社,新統治者理想的情境,就像他說的殖民地浪潮在美國建立了一個被創造出來的空間,在有些殖民地中甚至是創造了個體的日常生活管理。
最後一段傅科認為船舶本身也可以作為異位的代表,船是一個浮動空間,是自給自足的系統直到發現新大陸。在二十八頁倒數第三行,這是對想像力最偉大的保護。
莊:
我大概簡單講一下,傅柯提到中世紀到現代,我們怎麼經驗空間以及對世界圖像有一些描繪與轉變,就像傅科在其他文章一樣透過講歷史故事的方式來討論,我想到的是傅科常會提到“知識型”,知識型是像會決定一個時代的意志一樣的東西,對世界圖像的描繪就是這個知識型在起作用,蠻有趣的地方是他提到從中世紀開始是單向度的,我們主體在經驗空間如果是單向度,取決於時間的意識,是透過時間在經驗空間的內容,傅科在其他文章常用希臘神話內容來談時間意識,他是一個旅程從開始到終點,在文藝復興時期,文學就是時間的旅程。
鏡子都作為隱喻,也就是說當代文學對現代文學的概念是對文學本源的死亡 ,現代文學是空間的關係,他舉胡塞爾做例子,類似烏托邦或異托邦,是拉開一種距離,時間之流有一個域外的經驗,用中世紀與異托邦做對比,中世紀空間位所的現實(實存) 懸置、中立或顛倒,而傅科透過對實存的事物的討論呈現這種關係。
這篇文章像是引導或引言,他經常透過講歷史故事並診斷,比如監獄、病院都有另外的文章專門在討論,比如他寫瘋狂史就有提到瘋子會被集中在一起放在船上,船上是一個想像域,而到啟蒙時代才有對無理性的人這種認知的出現。
歡迎當天有發言的人透過發表意見的方式把紀錄不精確的部分再po上來
也請大家把對不同空間這篇文章的看法po上來
Chia-Wei 紀錄
2007年3月21日 星期三
2007年3月17日 星期六
日常性、寓言與前衛--對波伊斯作品的一些思考
三月二十一日 早上九點
我們將討論《日常性、寓言與前衛--對波伊斯作品的一些思考》
這篇文章收錄在Peter Burger〈前衛藝術理論〉的附錄四當中
這本書目前已經絕版...沒有這本書的人可以找人印
另外在〈激進的美學鋒芒〉中有一篇《前衛對藝術自主性的否定》就是節錄自Peter Burger〈前衛藝術理論〉這本書
所以沒有書的人也可以透過這篇文章理解Burger在討論波伊斯時的一些理論背景
在〈激進的美學鋒芒〉這本書中還有一篇《文學體制與現代化》是Burger晚近的文章也可以參考
Chia-Wei
我們將討論《日常性、寓言與前衛--對波伊斯作品的一些思考》
這篇文章收錄在Peter Burger〈前衛藝術理論〉的附錄四當中
這本書目前已經絕版...沒有這本書的人可以找人印
另外在〈激進的美學鋒芒〉中有一篇《前衛對藝術自主性的否定》就是節錄自Peter Burger〈前衛藝術理論〉這本書
所以沒有書的人也可以透過這篇文章理解Burger在討論波伊斯時的一些理論背景
在〈激進的美學鋒芒〉這本書中還有一篇《文學體制與現代化》是Burger晚近的文章也可以參考
Chia-Wei
2007年3月4日 星期日
訂閱:
文章 (Atom)